【寒冷冬天有效防范脑梗】

2022-08-31 10:24:00来源:周公解梦

一、脑梗死危险因素和注意事项

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卒中,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、缺血、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。

脑梗死好发者为50~60岁以上的人群,常有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、风心病、冠心病或糖尿病,以及吸烟、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。约25%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。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,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眩晕、短暂性肢体麻木、无力。起病一般较缓慢,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。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~3天病情达到高峰。

1、高危因素有:

(1)年龄,性别,家族史;

(2)吸烟;

(3)高血压病,糖尿病,血脂代谢异常;

(4)其他常见原因:①肥胖、代谢综合征;②心脏病(心房颤动);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;④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;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SA);⑥酗酒。

2、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脑卒中

(1)头痛、恶心呕吐;

(2)头晕、视物旋转;

(3)偏瘫;

(4)偏身感觉障碍;

(5)失语;

(6)共济失调、行走不稳;

(7)口角歪斜、流涎(注意与周围性面瘫鉴别);

(8)视力障碍(包括偏盲,皮质盲)。

二、出现相关症状家属、病人尽快采取有效应对措施,最大限度保证现有运动、语言功能不丧失,减少并发症的出现。

2016年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》显示,我国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余万人。预计到2030年,中国将有3177万脑卒中病人。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、致残率高、死亡率高、复发率高、医疗费高的特点,是居民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因素。除提供规范合理的救治技术外,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另一关键因素为救治时间。

脑卒中抢救最佳时机就在“黄金4.5小时”。从脑卒中发病到溶栓再通治疗时间的长短,真正关系到病人预后的结果。卒中救治是一场“生死时速”,大脑一旦缺血,脑细胞会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死亡。因此,脑卒中急救每提早一分钟,就可能多挽救190万个脑细胞。

“脑卒中绿色通道”是脑梗患者的“救命通道”,“脑卒中救治地图”是“救命地图指南”。家属、患者平时要多了解相关资讯、注重有关资料的收集,整理,以备需要时快捷便利使用,防止耽搁时间。

另外做医学检查、治疗需要家属、病人配合签署的知情同意书,大家要充分了解、尽快明白争分夺秒开启治疗模式。在急救时间窗内、家属知情同意后可立即进行溶栓治疗,可极大提高急救效率,保障患者相关区域运动、语言机能不丧失。

三、脑卒中偏瘫后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同步进行康复训练

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,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。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,医院的功能主要在于抢救生命,治疗疾病。病情平稳后,就会安排患者出院,回家康复疗养,接受下一个需要医院医技护全面配合的患者的诊疗、治疗与护理。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会认为出院了,病好了,就不用管他了。其实慢性病的治疗、护理、保养、康复是一个连续缓慢的过程,需要从医院到家庭的无缝连接。

种种原因造成患者未得到早期及时的功能锻炼,后遗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。据统计其致残率为86.5%。其中15%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。脑卒中发病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,最大程度的促进功能恢复,减轻残疾。

任何疾病发作之时,康复即应开始。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,形成新的突触,通过反复训练,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—突触链,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,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,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,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。

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,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,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。早期成功的康复治疗,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、关节脱位、关节挛缩畸形、足下垂或内翻等。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。

健康最新内容